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

經濟果實 勞工愈分愈小

2015-12-20 03:06 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/台北報導

政府帶著企業努力拚經濟,經濟成長果實,勞工卻愈分愈小。主計總處最新公布受僱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(GDP)比重,已降至43.8%。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坦言,照資本市場的機制走下去,此趨勢很難逆轉。

GDP意指國內民眾或所有生產機構的生產成果,可作為衡量經濟活動和發展的重要指標。從分配面來看,國內生產毛額將分配給生產及進口稅淨額、固定資本消耗、受僱人員報酬及營業盈餘。

從主計總處最新公布GDP分配結構,2014年GDP分配面中,受僱人員報酬僅占43.8%,低於2013年的44.3%;拉長時間軸來看,1995年前多還有五成的表現,長期趨勢卻持續降低,凸顯所得分配不均的議題日趨嚴重。

相較之下,資方獲得的「營業盈餘」占GDP比率卻是緩步向上,1995年前多在29%上下,而後便未曾跌落三成以下,2014年更有34.6%的表現,顯示愈來愈多的經濟果實落在資方口袋。

「隨著全球化結果,資方會拿愈來愈多,勞方能拿的愈來愈少。」高仙桂說明,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縮小是大部分國家無法避免的情況,尤其在全球化時代,多數國家都奉行資本主義,不會強硬干預市場,將導致勞工拿到相對少的經濟發展成果。

高仙桂解釋,現在的企業不用固守國內,可到最便宜的地方找勞工,使得所得分配天平傾向資方;而勞工中高技術的員工又可獲得較高的分配比率,低技術勞工只能屈就低薪。

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分析,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下滑除了外在環境,薪資成長率低於經濟成長速度也是關鍵因素;而台灣之所以薪資成長率沒起色,主要是台灣主力產業--製造業多靠壓低成本爭取國際市場,使薪資長期停滯。

胡勝正強調,要提高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,關鍵便是提高人民薪資水準,這必須靠加速轉型來改變;當產業能夠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生產型態,可分配金額提高,就能減緩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下滑的趨勢。

高仙桂表示,2008、2009年全球經歷金融風暴,重創國內經濟,為了挽救經濟頹勢,美國原本態度強硬的工會放軟身段,全球工會組織數量在金融風暴之後有減少的現象;如今全球經濟走緩,不只政府力拚振興經濟、釋放利多,資方態度愈趨強硬,「很多政府被企業綁架」。美國占領華爾街活動中,「We are the 99%」成了大多數中產階級以及窮人抗議所得分配不均的響亮口號。高仙桂表示,分配不均會是各國都須面對嚴重課題,政府必須透過賦稅工具、提高基本工資、加強社會福利等作法來因應,否則將擴大貧富差距。